薺菜中含著齒鮮。
最是上春三五日,
盤餐處處定居先。
這是《燕京竹枝詞·水餃》中的詩句,該書由清代何耳、易山著成,闡明清代新年吃餃子已成習俗。據震鈞(1857年-1920年)的《天咫偶聞》記:“正月元日至五日,俗稱破五,舊例食水餃子五日,北方名曰煮餑餑。今則或食三日、二日,或兼日一食(隔一天吃一次),然無不食者,自巨室至閭里(指布衣居處)皆遍,待客亦如之?!?/p>
新年吃餃子外,小年(臘月二十三)、歲除吃餃子,人日(大年初七)吃餃子,“石不動”(大年初十,傳說是石頭的生日)吃餃子,“老鼠嫁女”(大年十七)吃餃子,龍?zhí)ь^(二月二)吃餃子(即食龍耳),端午(五月初五)吃艾葉餃子,入伏、過半年(六月初一)、七夕也吃餃子,立秋、立冬還吃餃子,冬至更要吃餃子……
此外,婚喪嫁娶吃餃子,生兒育女吃餃子,嬰兒百天吃餃子,來客人吃餃子……
即以剛過去的立冬、寒衣節(jié)(十月初一)、下元節(jié)(十月十五),和行將到來的冬至為例,都要吃餃子,給人的感覺是:只需是過節(jié),吃餃子準沒錯。那么,為什么這么多的節(jié)日會變成“餃子節(jié)”呢?其間彎曲,值得鉤沉。